手機薄如紙,捲一捲放進口袋裡;從包包裡拿出一捲膠膜,打開來就能看電視。這些場景不只出現在科幻電影中,未來將會真實上演!國立中山大學光電系副教授張美濙與黃文堯教授,共同研發3種應用於可撓式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的縮寫)元件的關鍵材料,包括功能性軟性電子基板、可撓式透明導電薄膜和深藍光高分子發光材料;這項研發未來可應用於各種光電器材,包括電視、手機等,隨身帶著走。
所謂可撓式元件就是可彎曲折疊的元件。張美濙老師強調,這種可撓式OLED元件比50 圓硬幣還要薄,可應用在手機、電腦,或用於生醫領域;不少新生兒出生時因為被測出黃疸必須照藍光,但LED光線會傷眼(俗稱的藍害),所以新生兒都必須遮眼保護,但若使用OLED藍光,可直接製作貼附於毛毯或被子上,再蓋在新生兒身上光療,不但能達到治療黃疸的效果,還能避免傷眼的危害。
黃文堯表示,新開發的可撓式透明導電薄膜具有高可見光穿透率、良好導電的特性,可廣泛應用於各種光電元件,涵蓋的領域包括太陽能面板、觸控面板(如手機、電腦、電視等)、光電偵測器到日常生活中各式顯示面板,未來應用上更可朝向超薄、大面積顯示設備、可撓式或可折疊式顯示幕等發展。根據2014年Nanomarket提出「透明導電材料應用的8年預測報告」,其中預估2017年透明導電材料的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400億美元,商機無限。中山大學這項研發同時與華宏新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合作,成為全國首批獲得經濟部補助的共同開發計畫,獲得政府高度重視。未來兩位教授也將協助華宏新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新事業部門,並引薦優秀學生直接就業,成為產學合作的最佳典範。
「為了鑽研可撓式OLED,我們投入了近20年的時間。」黃文堯教授說。黃文堯與張美濙在美國攻讀博士班時便認識,兩人回國後各自進入大公司任職,之後又先後進入中山大學任教,如今兩人連手產學結合,立志做出最大貢獻。據了解,目前國內的電子及OLED照明產業許多上游關鍵製造材料大多仰賴國外進口,透過中山大學與華宏新技股份有限公司齊力合作開發,若能順利量產,可望使台灣在基礎物料上能自主供應,減少產業供應鏈的不確定風險,進而降低生產製造成本,提升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極具市場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