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大選,是攸關台灣前途與未來發展的重要一役,總統與國會有可能首度雙輪替,許多「第三勢力」與新興政黨也紛紛組建;在去年年底的市議員選舉裏,首度參政即拿到小黨平均得票率之冠的基進側翼,也在今日宣佈不會缺席於這場國會選舉。
去年底的市議員選戰裏,基進側翼的五位候選人在新竹與高雄演出一齣漂亮的「青年素人」入政曲,雖然無法攻克議會的最後一哩路,但在「高雄議會過半顧大『菊』」的基層耳語政治(gossip politics)包抄,以及綁樁買票的夾殺下,依舊開出了漂亮的成績單。以得票率平均來計,是全國小黨之冠;以投入選區得票率4.68%計,已超過政黨補助門檻3.5%,接近可分配不分區立委席次的5%。這樣的成績已贏過那些經營一、二十年的小黨。
憑借此成績,總部基地在高雄的基進側翼在選後發展出台南支部、雲林支部、台中支部、新竹支部、台北支部,其中在台北、台南與高雄三城市開設有事務所,經常辦理文化活動。另外,從三月起,該政團以社會運動精神帶領黨產公投連署,對於國民黨黨產成為大選的爭議話題,具有一定貢獻。
基進側翼8/27召開記者會表示,該政黨投入本次的國會選舉,將可以為台灣的政治新局面帶來4個正面意義:
1、政治集結應奠基於理念,而非明星光環
基進側翼政團是一個剛性政黨組織,明白揭示三大主張:「政治民主化」(反殖/「國民黨沒倒,台灣不會好」,emancipation)、「主權自主化」(反帝/「台灣是台灣人的國家」,sovereignty)、「社會自由化」(反剝削/「台灣人民必須從勞動釋放出來」 ,solidarity),以此核心理念集結認同支持者,以清晰政見吸引選票,該政團認為:應該要讓政黨成為「價值載體」(value carrier),而非個別政治明星的選秀舞台。
2、「南方」不能缺席國會選戰
基進側翼是所有新興公民「第三勢力」中,唯一把總部設在高雄的青年政治力量,儘管位處於媒體鎂光燈的死角,難以產生媒體寵兒或明星,但基進側翼依舊堅持「坐南朝北」,無非是堅拒站在「具有政經文優勢」的台北觀看台灣。再者,在國際政治的語言上,「南方」不專指地理位置上的概念,而是一種凸顯被壓抑與忽視聲音的立場——此立場即是堅定地站穩被壓抑的台灣主權、台灣主體性、當前政治制度安排下劣勢者、工農階級、性少數、弱勢移民……等等受壓抑者的立場。基於此,「基進側翼」投入國會選舉具有讓南部政治聲音被聽見的意義;同時,該政團也認為:當下許多「第三勢力」不僅有「台北看天下」的疑慮,甚至很有可能繼新黨之後成為第二個、第三個的台北黨。
3、追求台灣主體性的運動,先從建立自身的主體性開始
台灣的主體性運動早已不再是禁忌,從去年起,它甚至已蔚為一股風潮,這自是累積在許多政治前輩的貢獻之上。基進側翼認為,重視此議題並且能論述此議題的政治勢力,應集結成為一股勢力,並且以本身具有主體性的前提來參政;否則,若將此政治理想寄望於無力或無心經營此議題的團體,台灣主體性運動將會有再度被邊陲化的危機。
4、第三勢力不應是「藍綠一樣爛」的煙幕彈
今日台灣政治頗有群雄併起之勢,但這些令人目不暇給的小黨勢力,並不能全數歸納為所謂「第三勢力」。該政團認為:第三勢力的必備條件,是自我定位為威權遺緒(泛藍各政黨)的對立面,否則,「超越藍綠」的政治口號,不過是偷渡「藍綠一樣爛」而各打五十大板的之煙幕彈。而在對立於泛藍意識型態與價值的第三勢力中,台灣需要的是比民進黨更左、更獨、更在意社會公義與自由的第三勢力,而不是與民進黨搶食保守、中間選票的第三勢力。
2016台灣面對的是馬英九八年治理失序的瘡痍,之後的政治改革議程,將取決於國會的政黨組成;基進側翼表示,如果國會中綠營組成僅是大小民進黨,迴避敏感議題,缺乏有自我定位「翻轉南北不公、清除威權殘留、推動台灣新共和」並以「打造沒有一個沒有國民黨的台灣未來」作願景的政團參與在內,將浪費好不容易拉下國民黨政權而爭取到的寶貴改革時間。是故,基進側翼認為自己對於這場選舉責無旁貸,即日起將展開合縱連橫的工作,以突破5%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