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半民眾不了解原生族群文化,台師大籲用行動參與

2023-11-16 12:25
台師大文化教育策略研究團隊由國文學系鍾宗憲教授主持,團隊成員包括各級學校教授、教師及研究機構研究人員計30位。經過4年多的討論,研究團隊認為「節俗」是最接近生活且最能展現生活總體的文化單元,內含思想文化與物質文化。(校方提供)

台灣師範大學文化教育策略研究團隊針對「國人對於文化、文化教育的看法」,以台灣地區(包含金門縣、連江縣)為調查範圍,委外電話訪問全台15歲至59歲民眾。結果發現:有超過5成的國人自認不了解原生族群文化,8成5的國人認為落實文化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不是閱讀學習,而是行動參與。

在這項涵蓋台灣各族群、新住民的調查中,絕大多數受訪民眾認同原生族群文化,並且表示了解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比了解其他國家或地區文化更為重要,但是對於了解或認識其他族群文化也呈現高度的意願。其中,閩南人對自己所屬原生族群文化的了解程度,明顯高於客家人和原住民族。

關於文化教育的落實,過半數的受訪民眾認為家庭教育最為重要,超越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此一觀點也反映在語文教育,有7成2左右的民眾同意「國語文、本土語文的能力弱化會造成傳統文化的流失」。

至於生活中最容易接觸文化的場合,以「宗教祭祀」與「藝文展演」較高,其次包含「網路社群」、「節日禮俗」、「影視閱聽」、「旅遊休閒」、「人際往來」與「日常飲食」等場合的占比也高於2成。

而文化教育的價值,以「培育品德涵養」的比例約4成4最高,其次依序為「維護傳統習俗」、「提升生活品質」、「追求創新發展」,而「探究生命意義」、「符合世界潮流」的比例較低。若以單純學校教育來看,受訪民眾表示語文類科、社會類科是求學過程中認識文化的兩大課群。

針對上述調查結果,台師大研究團隊觀察到學校教育現場的變化。以入學考試的5大類科為例,55歲到59歲民眾表示從國文課程接觸文化教育內容的比例高於社會類科,其他年齡層均以社會類科的比例最高。受訪者子女全部都已成年者表示,從國文課程接觸文化教育內容的比例過半,沒有子女者或有未成年子女者均以「社會」接觸文化教育內容的比例最高。

台師大研究團隊分析,12年國教提出的「探究」來彌補單純的知識學習,以及新課綱在國文課程的學習內容提出「文化內涵」、本土語文課程列出「社會與生活」主題,都可以精進社會類科的教學成效和增強本國語文課程的時代意義,同時也激發對於過往文化教材的重新思考。而且從調查結果可以發現,受訪者有未成年子女者對自己所屬族群文化的了解程度,相對高於子女全部都已成年者、沒有子女者,間接反映出高中以下學校教育對於家庭的影響。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傳承方式,所以自87年起教育部開始在國小三年級課程中推動鄉土教學活動,包括鄉土語言、鄉土歷史、鄉土地理、鄉土自然、鄉土藝術5大課程綱要內容。在提升國人雙語、多語力及數位力的政策推動下,自111學年度開始,相關國家語言如閩南語、閩東語、客語、族語等也列入中小學的必修課程。全台的語文教育正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研究團隊認為包括家庭教育在內,營造友善的語言學習、生活應用環境,尊重並正視多元族群文化,是目前亟待推廣的首要工作。

台師大文化教育策略研究團隊由國文學系教授鍾宗憲主持,團隊成員包括各級學校教授、教師及研究機構研究人員計30位。經過4年多的討論,研究團隊認為「節俗」是最接近生活且最能展現生活總體的文化單元,內含思想文化與物質文化。

因此,在目前研擬的台灣文化教育藍圖中,建議小學階段規劃各族群節俗的相關教材,並期待能夠增加俚語、諺語或熟語、成語等項目,學習多元語言,以此向上延伸到各領域課程;甚至可以通過簡易的傳統文獻閱讀,方便順利銜接國中、高中的文言文原典教育。

經濟全球化確實帶來了文化觀念的衝突和價值觀的多元化,而大量的資訊以及文化衝突也帶來了困惑和矛盾。針對此次電訪調查,研究團隊認為:取材自生活,進而引領學生認識生活,認識在地文化與傳統文化,才是規劃、落實文化教育的基礎。

文化是生活的總體表現,研究團隊一方面肯定12年國教與新課綱注重生活情境的理念,另方面也呼籲無論家庭或學校教育都應該重視生活實踐,不要讓知識的學習與生活實用脫節。

台師大文化教育策略研究團隊由國文學系鍾宗憲教授主持,團隊成員包括各級學校教授、教師及研究機構研究人員計30位。經過4年多的討論,研究團隊認為「節俗」是最接近生活且最能展現生活總體的文化單元,內含思想文化與物質文化。(校方提供)
台師大文化教育策略研究團隊由國文學系鍾宗憲教授主持,團隊成員包括各級學校教授、教師及研究機構研究人員計30位。經過4年多的討論,研究團隊認為「節俗」是最接近生活且最能展現生活總體的文化單元,內含思想文化與物質文化。(校方提供)
guest
0 路過留言
內嵌反饋
檢視所有留言

延伸閱讀